2020 官网升级中!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
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
要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是中国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党员干部要把“实绩”当“政绩”★,政绩重在实绩。习最看重“实绩”,一贯推崇“实干”,“实”这个字经常出现在他的词汇里,★★★“要为人民做‘实’事”“老‘实’人★★★”★“‘实★’干兴邦”★★“★★‘实’业”★★“关键在落★‘实★★”“★★★‘实’招★★”“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等,“实”这个字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实在”★★。好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创实实在在业绩,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公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习常说★,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百姓说了算★★★,突出百姓的★★★“口碑”的评价的重要性。群众来评定干部政绩是一种必然趋势★。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老百姓做事,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做第一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到底好不好、政绩实不实★★★,群众公认最重要。
【作者★★:曹彦鹏 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中国青年团百年历程和经验研究”(2022BDJ028)、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专项课题“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ZX2022010)阶段性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关键在于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核政绩?习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政绩不仅要使人民群众满意★,还要被实践所证明★,被历史所认可。那些违背客观规律★★★、虚假繁荣的“政绩工程”★★“数字政绩”必然在实践中被证明和唾弃★★★。真正的政绩还要被历史所认可,因为真正的政绩不仅是惠及当代★,更应该利在千秋,不仅要服务当代人的发展也必须保障子孙后代的权利。在历史面前★,那些“片面的政绩★”“短视的政绩”都将被批判和遗弃★。
习对领导干部政绩中★★★“潜★”和“显”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谋划长远,少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谋创造恩泽后人的“潜绩”,把政绩写在大地上★,写进人民心里★★,就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领导干部创造显绩★,但不唯GDP。一段时间内,为了快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各级政府有意无意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以 GDP论英雄”,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其他领域★★★,造成了一定后果。为了尽快出政绩,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严重脱离当地财政实际情况,不惜杀鸡取卵★★,结果造成“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基于此,党和国家开始调整发展方向★★★,提倡★★★“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从而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显绩★”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得见的、容易量化的、见效快的政绩,如GDP增长、房地产投资★★、矿产开发等等★★★。用显绩考核干部★★,干部会重视发展速度,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一味追求★★★“显绩★★★”★,就会滋生急功近利风气。
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第一★★★,不唯GDP的考核标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过去“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模式开始向多维政绩考核方向转变。第二★★★,廉政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惩治腐败,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有腐必反。廉政成为官员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提拔地方党委领导人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广实施“凡提四必★★”、离任审计★、财产申报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各级党委书记承担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首要责任,全面领导本地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上确定了地方党委(党组)书记对下属官员的腐败行为负有连带责任,问责与考核相配套,有考核必有问责。第三,提高党建工作的评价比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管党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党建工作是★“最大的政绩”★。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机制★★,把标准和责任有形化,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第四★★,建立健全干部改革干事激励和容错机制★★。习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近年来,规矩多了、要求严了,“官越来越不好当了”。这是好事,管出了责任心、管出了好作风、管出了新气象。习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
2014年10月8日★★,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也是习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等发展成果并不一定转化为民众政治认同的增强。虽然经济增长了,但是倘若领导干部的腐败不能抑制★★,作风没有改进★★,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反而会更强烈,党群干群关系反而会更加疏远,党执政的基础也将会大大削弱,假如党的建设停滞不前、“”蔓延、民心涣散★★,即使取得再多的发展成就也终将成为过眼云烟★★、水月镜花。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新的伟大征程上,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习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习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讲,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满脑子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党员干部必须砥砺坚强党性,深学细悟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修好人的★★★“心学”。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必须通过严格的党性锤炼★★,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以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习指出★,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还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苦战十个春秋,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习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
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领导干部新到一地,当然需要锐意进取、大胆地开展工作,但同时也要保持事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前任好的规划★、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当地实际、符合百姓利益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续跑★★★,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干出实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并不在于制定多么超前的规划,喊出多么响亮的口号★★,而是在于结合新目标、新任务★,把新思路、新举措融入原有规划里★,踏踏实实地把好的科学目标★★、既定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任务一经确定,决不能搞一阵风,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要在全社会形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气★★。
习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人的政绩,就是做的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人民群众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能不能看得起病★★★、能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等等★★。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当年★,习在地方工作时,针对一些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群众实际需求的情况专门强调:必须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也是好事实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实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肥皂之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好事实事★。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作为党的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在推进每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科学制定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规范有序推进,力戒“情况不明决心大★★”、“拍脑门”、“想当然”★★★。习指出★★,方法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行。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
2020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谈到年轻干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时,习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既要有大局观、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又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把握★★★“大”和★“小★”的关系。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从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出发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切实解决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民生小事,从细节入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指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批评了一些干部不敬畏历史、不敬畏文化、不敬畏生态★★,违规决策、滥用权力的现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习在浙江工作时就说过,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乡镇,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县市区,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脱离实际。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搞,挣虚假政绩。比如有些地方引进“文化一条街”之类的投资项目,而对当地真正的古街区却不去维护,热衷于打造“仿古街区”,不伦不类,出发点完全是给自己捞政绩。还有些地方数据出GDP,人为给GDP注水,使地方财政持续恶化,难以维持,给当地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追求潜绩,为后人做铺垫。“潜绩”是基础性的、时间长的、见效慢的政绩,如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设施投入、基础教育发展、市场环境培育等。涵养“潜绩”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在为其长远发展打基础。1950年,谷文昌随军渡海解放福建省东山县,1955年起任东山县委书记。当时的东山,风沙肆虐,一片荒凉★。一年中刮6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风沙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贫困的群众,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在百里海滩上摆开战场,组织群众筑堤拦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造林运动,创造了荒岛变绿洲的奇迹。 习在《之江新语》里面指出,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习关于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习治国理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理解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